close

  萬龍生
  江北評書被評為重慶市“非物質文化遺產”,而王正平先生又被確定為它的傳承人,作為一個曾經在這塊土地上從事文化工作的“老江北”,我非常高興。因為根據我的瞭解,江北評書的確是當之無愧,而正平兄也是這一寶貴文化遺產名副其實的傳人。如今這本翔實的《王正平評書作品選》威剛固態硬碟又已問世,能夠使“非物質文化遺產”物質化,得以流傳後世,我當然就更加興奮了。
  關於江北評書的來龍去脈,淵源流變,其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條件,在正平兄的負債整合長篇序言里已經講得非常詳盡透徹。總而言之,它是得天時、地利、人和之合力,應運而生,逐漸發展、繁榮,蔚為大觀的。
  這本厚達近500頁,可謂正平兄畢生心血的結晶。全書分傳承書目、自創書目、民間故事三大部分。由他傳承的幾個書目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。如《槍挑小梁王》、《斷臂說書》、《李順盜墓》以及現代題材的又富有重慶地方色彩的《褐藻糖膠心心咖啡店》,讀起來都是如聞其聲,如見其人,充分展示了評書藝術的優點和特色。至於他原創的《百萬富翁林湯圓》更是成為戲劇、電視的母本,深受歡迎,盡人皆知。而《方廠長和袁書記》則成於1977年,開風氣之先,是我市最早反映改革開放的文藝作品,在當時曾引起爭議,終獲肯定,曾由《重慶日報》整版刊載,產生了廣泛影響。由他整理的民間故事,如《塗山寺與呼歸石》、《石門的傳說》、《二糊糊坐鎮江北廳》等,都承載著重慶的文化積澱,很有意義。總之,這本作品的出版可喜可賀。
  說起來我與正平兄相識已經有60年的時間了。那是1952年,我們一同考入重慶市農業學校初中部。1955年後他因為年齡大就沒有升學而直接就業了。我們的重逢是在“文革”後期,我參加了江北區文化館組織的業餘文學活動,而他正好是那裡的曲藝輔導幹部。後來我調入文化館小分子褐藻醣膠,與他成為同事,以至再後來成為他的“上司”,直到我1991年調離江北,我們之間有長達10年的親密共事,密切合作,由早年同窗成為知根知底的朋友。
  原來,王正平就業以後,在廠里的文藝宣傳活動中顯身手,挑重擔。由於酷愛評書藝術且有悟性,又投到著名評書藝術家程梓賢門下,乃至技藝大進,登堂入室,調入沙坪壩曲藝隊,當上了專業演員。再往後,他調入江北區文化館,擔任輔導幹部。如果僅此而已,他就不是今天的王正平了,充其量算個曲藝洗碗機專家吧,哪裡談得上什麼“傳人”?說不定江北評書也就沒有“非物質文化遺產”的資格,而任憑時光的潮汐淘洗殆盡了。
  幾十年裡,王正平還對若干大書進行了記錄整理增益,使之不致失傳,更加完善,例如《王三槐反達州》。而且他還自闢蹊徑,自創新書。多年來,由短篇而中篇而長篇,遂形成屬於自己的“庫存”。這就不僅需要惡補書面知識,還要盡可能地深入生活,採訪人物,務求準備充分,才能投入創作。例如為了寫好《碧血雙槍》,他多次踏訪現場,觀察山川,瞭解民俗。不然哪能產生這部革命歷史題材的大書?我註意到,雖然王正平的創作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那個特定政治環境的印記,卻總是具備濃厚的生活氣息,因而具有一種標本或化石的作用。他的這些自創作品,為江北評書註入了新的活力,促進了它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發展,而這正是他傳承江北評書的實績,也賦予他繼續把這一“非物質文化遺產”傳承下去的責任。
  (作者單位:重慶日報報業集團)  (原標題:王正平與江北評書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egmpfzxwv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